English

青少年心态大揭秘

1999-01-08 来源:生活时报  我有话说

在人们眼中,这一代人从小就生活在消费的环境里,中国社会的世俗化过程也正是这一时期才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物质水平、生活方式受着全球化的影响。有人认为这一代青少年是西方化的一代。

世纪蓝图市场调查公司进行的一项针对北京、上海的510名青少年的调查,对都市青少年的自我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完善的自我意味着独立、自由,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消费时代人们总是受到种种广告的暗示:“生活是美好的,别亏了自己”。那么我们面对的这一代都市青少年自我意识如何?他们自信吗?自信来自何处?他们眼中的自我是什么样子?

自我观念——我能够做什么

“我成熟,别人幼稚”超过70%的调查对象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处世态度,乃至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自己心理成熟度的认定上,认为自己在心理上“很成熟”和“比较成熟”的占31.8%,但是,74.8%的调查对象同意“我觉得大部分同龄人都很幼稚”这一观点。自我群体特征的认同中显现出他们对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代际群体的态度:“自我肯定,坚持自我”。

观点同意不同意

青少年有自己的运动、时尚47593.1356.9和娱乐

青少年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46390.8479.2方式

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那一代44787.66312.4有很大不同

我们这一代人在消费观念上42182.58917.5和父母那一代有很大不同

我们这一代人在处世态度上38274.9128 25.1和父母那一代有很大不同

我们这一代人在人生目标上36671.9144 28.1和父母那一代有很大不同

我觉得大部分同龄人都很幼12925.2381 74.8稚

●心态乐观、积极主动,愿意帮助别人,并有着良好的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能力。他们大多同意:“很多事情我都有自己坚定的看法”,“我很少心情不好”,“我喜欢和人打交道”,“不顺心时,我很快能说服自己相信事情会好起来。”

●虽然有明确的进取心,但也经常遭遇问题:“事情总是会迫使我改变原来的计划”。他们中的一半不能“总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他们中4成多的人认为“我不那么肯定生活会向我希望的方向发展”。总之,他们对自己的基本心理状态非常自信,对目标实现的方式以及能达成的后果显得不是那么有把握。他们眼中的自我更具漂移的主观色彩。

●“我们的反叛更多留在心里”。他们对父母、学校制定的针对他们的规则,尤其是于己不公的规则在心态和行为取向上有着强烈的拒斥倾向,但对学校制订的规则与父母制订的规则相比,后者更容易被他们拒绝接受,而对学校制定的,则表现得心有余力不足,典型心态为“不满归不满,但你无法改变它”,最普遍的作法是“表面遵守,私下不遵守(58.1%)”。不论面对父母还是学校所制定的规则,他们的态度都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要为自己争取公道、权益,另一方面,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会轻易地强烈地表示不满。他们必须表现出不同于真我的我,在自己和学校、父母间达成平衡。

对自我描述的话语进行词频统计,研究人员发现下面七个词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这七个词所代表的因素是青少年自我认定的关键词。

性格:个性,通常自认与众不同

希望:憧憬,为生活提供了原动力,有时也流于幻想

外表:有好的外表特别重要,但外表与内心通常不一致

朋友:有好朋友是自我成功的标志之一,也是自我情感的一个重要参照

爱好: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寄托,某种程度上有日常宗教的意味,谈起来津津乐道

别人:我的重要参照,我很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但往往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我

思想:主要指各种纷繁复杂的内心活动。

在人们眼里,青少年是无忧无虑的一代,生活单纯,未来美好,成长的道路充满了阳光。在我们忙于制造自己的发展神话时,社会普遍缺乏的人文关怀的气质使青少年的成长问题被简单的定义为作一个好孩子:学习好、乖、听话,我们很少注意到他们的内心深处不时飘过的阴云,他们成长道路上内心深处的烦恼和焦虑。世纪蓝图市场调查公司一项针对上海、北京的510名青少年的调查显示,都市青少年在快乐,轻松的背后有着不快乐,不轻松的一面。

青少年的社会压力和内心焦虑

很多青少年都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在“如果你可以做一些改变,你最愿意改变什么?这一问题里,调查结果显示首选的改变目标依次是智力水平、性格、身材,这些先天的因素成了都市青少年成长的最大负担。青少年在学校面临的竞争压力并不亚于社会上的任何一个行业。社会压力、父母期望仄逼到狭窄的学校教育通道上,所产生的结果是残酷的。因此自我的实现也是充满艰辛的和扭曲的。都市青少年自我的成长正承受着极大的社会压力,他们的自信显得单薄和无力。

最愿意改变的人数百分比

智力水平10119.8

性格97 19.0

身材91 17.8

家庭状况54 10.5

其他21 4.2

什么也不改变91 17.9

总计510100

■接近4成的青少年经常因为自己父母的身体状况和自己的学习成绩担心,20.9%d的调查对象担心父母失业,青春总是美好的,但也经常是一厢情愿的。调查结果发现:父母亲的状况(健康、职业)—家庭焦虑、学习焦虑、情面焦虑,未来—不确定的焦虑构成了他们的主要焦虑。父母似乎不仅是衣食父母,而是天,而天是千万不能塌的,学习也是重要的,学习成绩好几乎是一个好孩子的全部标志。另外“不要当面出丑”——毕竟面子重要。

如果将最经常担心的事进行排序,研究人员发现对于父母的身体、职业、离婚问题的焦虑选择比较高,这说明在中国的社会家庭结构里,家庭一方面给青少年提供了生存保障,甚至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也传递了巨大的压力。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在青少年一代中也体现了巨大的影响力。

现实的社会观

现在处在13-19的都市青少年和前几代人比,没有亲身经历过任何大规模的社会政治运动,虽然各种各样的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口号仍然萦回在他们的耳际,世俗化的社会价值取向逐渐取代意识形态对公众的允诺和动员,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

■都市青少年关心但不经常谈论政治。在不考虑考试需要和别人要求的影响,35.7%的调查对象表示比较关心,5.0%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关心,40.4%的调查对象表示一般,17.4%的调查对象表示不太关心,5.8%的调查对象表示很不关心。但只有5.8%的调查对象经常谈论时事政治,有时谈谈的占38.5%,偶尔谈谈的占42.7%,从不谈论的占13.0%。

■对未来的社会发展,青少年感到希望与困惑并存。79.5%的调查对象相信“市场经济会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69.8%的调查对象“对社会的很多问题感到困惑”,54.3%的调查对象对社会的很多问题感到困惑。59.5%的调查对象认为社会上的人都自私自利。

■青少年相信权力与金钱的威力,相信权力尤胜相信金钱。在研究人员设定的情景中,如果现在有一个有权有势的人的儿子犯了法,与一个没有这样家庭背景的人比起来,他们倾向于认为:父母的权利与金钱能够成为犯法者的保护伞、如果其他条件相同的话,他们倾向于认为一个父母有权有势的人比其他同龄人更有可能得到好机会能带来更多的机会。另外41.2%的调查对象认为权利是万能的。

如果现在有一个有权有势的人(如果其他条件相同的话)的儿子犯了法,与一个没有这样家庭背景的人比起来,你认为①他有多大的可能性受到较轻的惩罚或不受惩罚?②一个父母有权有势的人是否比其他同龄人更有可能得到好机会?

① ②

肯定如此10.818.5

很有可能28.942.1

比较可能32.030.8

不大可能21.4 7.6

没有可能 6.9 1.0

■青少年中的大多数高度认同社会基本的伦理道德,但为了朋友也允许一些小小的例外。调查对象中大多数不能“容忍自己的自行车被偷后,偷了别人的一辆车来骑,偷了商店的价值十元以下的东西(不管什么原因),有时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捡到别人的东西后,要求失主的物质回报”等不良社会现象,但、亦有相当一部分调查对象表示:有时为了朋友义气,宁愿违背父母、学校。

诚如一位学者所言:青少年对整个社会的看法和上一代人相比,头脑中没有那些无谓的冲突与妄想,他们更能迅速有效地实现他们的目标,更能亲密无间地与世界接轨。这一代人在社会态度上无疑更少理想主义色彩,他们更加实际。他们不再可能成为政治的简单动员对象和主动积极的参与者。

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成长的陷阱”。对于青少年,只有那些特定的,极端的情况才被称为“青少年问题”。在世纪蓝图市场调查公司的一项针对北京上海的510名青少年的一项调查研究中,探讨了都市青少年对几个“青少年问题”的态度及行为取向。

青春的陷阱——早恋吸烟吸毒自杀

□早恋:

从调查对象所承认的感情动向,恋爱事实来看,“爱”的感情已存在于接近半数的调查对象中。在对恋爱的看法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他们所面临的“感情问题”看法比较宽容、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中的大多数已参与其中,主流的观点是:“这个年龄有了这样的感情是正常的,但应该克制自己”。

是否

你谈过恋爱吗?90 17.642082.4

你对某个人产生过类似爱的感情吗21542.129557.9

某个人对你产生过类似爱的感情吗22343.728756.3

同意不同意

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感情是正常的81.818.2

这个年龄有了这样的感情应该克制自己78.821.2

谈恋爱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不会这样做33.566.5

这个年龄谈恋爱是正常的72.827.2

□吸烟:

12.4%的调查对象曾经吸过烟,对吸烟和吸烟频率的统计发现,调查对象吸烟的状况是:从未抽过的占绝大多数,在吸过烟的调查对象中,偶一为之的是少数,经常抽烟(每周5天以上吸烟)是多数。看来青少年吸烟要么不吸,要么吸之成瘾。

□吸毒:

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自己了解毒品的危害,承认一点也不了解和不太了解的仅占13.5%,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对毒品的态度都是唯恐避之不及的,但也应当看到少数调查对象有过吸毒行为,或者对毒品的好奇心,以及试一试的欲望,而这种“亲近”的态度则主要来源于无知。

□自杀:

在对自杀的看法上,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在这个年龄结束自己的生命是愚蠢的,不负责任的,令人惋惜和错误的。但亦有6.2%的调查对象认为“自杀其实也是一种解脱的办法”,“自杀的人的勇气是令人敬佩的”。

告读者:

随着调查业在我国的深入发展,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里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媒体也开始关注这一新兴领域。本报自1月8日起,将在每周五推出《公众调查》版块,主要刊登一些与百姓生活、学习、工作密切相关的调查结果,以飨读者。同时本报将继续《本报读者调查》,希望广大读者能来信来电,提出意见建议,提供新闻线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